论文分享 | 城市化进程中的医疗设施空间分布:基于基础设施视角
- u3009535
- 5 days ago
- 5 min read
Updated: 4 days ago
本期推送的是单路博士、严翔副教授及SIEW Lab主任何深静教授近期在Applied Geography上发表的论文 Towards an infrastructure approach: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hospitals and urbanization in Chinese major cities
引言
城市化进程中医疗设施空间分布的不均衡以及由此导致的地区间医疗差距已经成为全球城市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议题。中国以公立医院主导和过度依赖大型医院为特征的医疗改革的负面影响,引发了人们对城市医疗不平等的持续担忧。在这方面,虽然健康地理学对医院空间分布已经展开广泛研究,但大多将医疗设施简化为医疗服务的被动空间载体,忽视其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多维度作用以及相应对于其空间分布模式的影响,对供给侧机制的探讨仍然存在不足。
将大型医疗设施视为城市重要基础设施,城市规划学界已经从空间、经济、政治、社会维度丰富了对医疗设施与城市化进程相互联系的理解。借鉴基础设施转向的相关知识,本研究提出医疗设施空间分布的“infrastructure approach”,运用多层次回归模型、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中国 36 个主要城市中医院空间集聚与城市结构的相互关系进行系统解析,以重新思考医疗设施空间分布作为城市化进程内含的组成内容。
理论框架
本文基于大型医疗设施的基础设施视角,整合医疗服务的当代演进动态,结合中国公立医院主导的医疗体系特征,从医疗服务供给者、市场参与者、医疗专业机构三个方面界定医疗设施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复杂角色,从而建构了从“amenity approach”到“infrastructure approach”转变的理论框架(图1)。

数据与方法
本研究考察了中国36个主要城市的医院空间集聚情况,这些城市包括直辖市、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为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城市”是按照行政边界来定义的,不包括县级行政区以及地级市管辖的周边区域。重庆仅纳入其中心城区部分。
数据收集包括两个部分:医疗设施的AOI数据,以及多维城市结构数据。AOI数据来自百度API,包括公立医院与私立医院,综合医院与专科医院。多维城市结构数据来自网络开放数据与城市统计报告,其中城市环境数据包括土地利用、交通组织、空间形态、人口结构等数据;城市社会经济结构特征包括人均可支配收入、行政等级、医疗科研经费与医学高校学科评估等。
实证分析包括两个部分。首先是跨城市医疗服务设施空间集聚特征的识别。借鉴城市空间结构的识别方法,本研究提出了一个可转移的两步识别方法,以区分城市间医疗服务资源的整体差异以及空间规模差异(图2)。其次是医院空间集聚与多维城市结构特征的相互关系的解析。本研究主要采用多层次回归模型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进行回归分析。上述分析主要基于ArcGIS平台以及Stata软件进行。

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基于对36个主要城市的定量分析,本研究的实证分析展示了一些关于城市医院空间分布模式及其与多维城市结构的潜在互动关系,主要的研究结论如下:
(1)就医疗空间集聚模式而言,本研究为中国城市内部广泛存在的医院集聚现象提供了有力证据。在36个主要城市中,29个城市至少有一个医疗中心,26个城市存在医疗副中心;医院集聚现象在中国东部和中部更为明显;城市中心区域和外围区域的医院分布存在明显差异。
(2)就医疗空间集聚与城市整体社会经济特征而言,医院集聚情况因城市特征的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医疗空间集聚程度与较低的人均公共支出、较高的GDP、较低的居民平均收入、较高的医疗研究资金有关。
(3)就医疗空间集聚与城市多维结构特征而言,空间结构与医院集聚的关联比社会和经济结构更为显著。城市空间结构、土地利用模式、交通组织形式与医疗空间集聚显著相关;医疗空间集聚整体上将提升周边住房价值,但对于社区人口结构,包括人口密度与老龄人口比重的影响在城市间差异明显。
本研究为中国正在推进的城市化进程和医疗规划提供了关键的政策启示:在规划区域医疗中心方面,应将当前的医院集聚模式纳入考量以最大限度地发挥集聚效益,并推动形成合理的多中心医疗结构;在疏解导向的医疗政策方面,城市外围区域内部的不均衡状况也需要加以考虑;在多中心城市规划方面,应出台更多政策来应对医院空间集聚模式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以更好地将医院的合理配置融入多中心城市结构中。
研究局限性
(1)作为一项横断面研究,本研究在将分析结果解读为医院分布与城市结构之间的互动关系方面存在局限。然而,强调医院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理论框架是可靠的,并且本研究中的实证结果可作为开创性的证据,支持将医院分布理解为城市化进程的一个组成部分。
(2)AOIs在衡量特定地点的实际医疗服务水平时存在一定偏差。
(3)本研究主要关注大型公立和私立医院。考虑到社区诊所在医疗体系中日益重要的作用,未来的研究应该考察它们与城市结构之间的关系。
(4)研究结果可能无法推广到中小城市,因为这些城市可能具有不同的城市化背景。
结语
近年来,针对医院分布不均所展开的医疗不平等研究激增。然而,这些研究在实证分析中对医疗设施属性的简化可能会妨碍人们全面理解城市中医院空间分布不均的形成原因,尤其是从供给侧的角度。据我们所知,本研究是中国国内一项具有开创性的定量研究,它通过对医院集聚与多维度城市结构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比较研究,揭示了城市内部医院空间分布的供给侧机制。
本研究的重大创新之处在于将医院分布视为中国城市城市化进程固有的一个组成部分。鉴于现有研究范式存在将医院简化为提供医疗服务的被动空间载体的缺陷,我们构建了一个关于医院在城市化进程中基础设施属性的理论框架,揭示了中国城市中普遍存在的医院集聚现象,以及其与城市空间、社会和经济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本研究得出的丰富成果丰富并深化了人们对城市地区医院分布不均的供给侧机制的现有理解,这对于在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类似医疗挑战的更广泛背景下也可能具有借鉴意义。
Comments